Arc / Dia 的公司被 Atlassian 收購這件事沒有當初 Figma 被 Adobe 收購來的震驚,但給我一個很深的 Mixed feeling。
有在持續用 Dia 的人應該知道他們 launch feature 的速度不像 Arc 哪麼 Aggressive,而且最一開始切入的市場是 Education/ Academic,本來就不期望有什麼殺手級應用。
為什麼 Dia 可能真的是一個好的 Agentic Browser?
現在很多 Agent 在做 Browser use 的時候的問題是權限被卡 (例如 ChatGPT 的 Agent 就登入不了 Google 帳號)+Context Window 過小,更不可見但是重要的問題是網頁技術太多太雜,Browser use 可能根本沒辦法在網頁上做出他想做的動作。
所以前一段時間,Dia 主要在往幾個方向發力:
- 強化各種網頁解析資料和與之互動的能力,例如學生最常用的 Canvas 平台,無論上面加入了什麼類型的內容都能與之對話
- Context engineering,新加入了 Memory 和與 History 對話的能力,不只能處理更多任務,也讓 Agent 更能從用戶視角出發去解決問題
- Skills,可以理解成培養 Browser use 習慣的前置,現在只是一個簡單的指令來做文字類型操作,但是在 Demo 中他是能為瀏覽器帶來「新功能」的主要工具,例如幫忙自動填寫網頁上的表單等
一切在我看來都還是在往好的且正確的地方推進,但一夕之間就被大公司收購了。
Arc 是過去三年最好的產品
我認為近 2 年多我最喜歡的產品,不是市面上那些林林總總的 AI 工具,而是 Arc。
雖然跟 Dia 不同,Arc 是一個很瘋狂的想法實驗廠,但是卻讓我覺得他們還是一個很「克制」的產品,沒看到 tractions 就不會再 push forwards,也是為何那麼久以來他的 UX (而不是 feature) 依舊是使用者離不開的原因。
而即使是有那麼好的產品的公司,依舊不賺錢、依舊缺錢做研發,最後只能被大公司收購來加速願景的實現。
更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在收購後描述的願景,與前陣子所描述的又有了明顯區別。
Knowledge worker 明顯是 Atlassian 的 TA,但針對這群人去做 Browser 和 use case,顯然與 General Public 的 Adoption 關係不大。
Dia 路線搖擺,收購後第一步就讓人感覺過於倉促
那麼這次的收購到底對於 Dia 是好是壞?
我看到了收購說明影片中,下個月 Dia 就要 Public release 了,說實在,按照我身邊試用過 Dia 的人和 Reddit 上各種 Early adopters 的 Feedback ,我覺得這次 Public Release 沒太大意義,Dia 本身現在還沒有足夠強大的能力可以吸引和留住原本已經習慣其他 Browser 的人。
跳脫這個 Public release 講中短期的發展,對於想要在短期內能夠看到更多能提升工作效率 use case 的人(or 投資人) 可能是 positive signal。
但對於願意跟 Dia 一起成長去探索各種可能性的用戶,可能此時都跟我一樣迷茫吧。
本文首次發佈於 202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