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險上岸後,談談應屆生成為中國互聯網產品經理有多難

驚險上岸後,談談應屆生成為中國互聯網產品經理有多難

繼上一篇關於我到中國工作的動機後,這篇我要來聊聊在秋招過程中所累積的一些觀察與心得。這篇會涵蓋到非常多的議題,但主要會專注在強調一定要做足準備,才不會變成千萬求職者中的炮灰,希望能幫助求職者建立正確的準備心態,準備方法的部分就視情況之後會再寫其他文章補足。

如果你不認識我,我先在此簡單自我介紹。我是一名產品經理、產品設計師、社群負責人,同時也是一名內容創作者。從 2017 年起開始學習 UX,2018 年找到了第一份 UX 實習,2019 年經營 UX/UI 新手村 — 全台最大的 UX/UI 新手學習社群,曾經想成為一位讚讚 UX 設計師或研究員,但從 2020 年卻開始嘗試轉做產品經理。

在 2022 應屆畢業生的校園招聘,我最終接下了藍湖(Lanhu)的產品經理 Offer。藍湖是專注於提升數位產品團隊的協同合作體驗,提供線上協同設計工具、設計標注工具,以及文件編輯與管理工具。在中國,藍湖從創立以來一直是產品驅動增長(Product-led Growth,PLG)SaaS 的標竿,而他們在 2021 年 10 月完成了 C+ 輪融資,成功晉身為獨角獸新創。由於我平時生活中使用了大量的效率與設計 SaaS 工具,平時也非常關注這個領域賽道的產品資訊,所以雖然這是我唯一的 Offer,但也是我心中最想拿到的 Offer 之一。

本篇文章會涵蓋的內容包含:

  • 中國互聯網產品校招有多「卷」
    • 職位競爭程度分析
    • 校招時程
    • 對手是誰
  • 我遇到的挑戰
  • 面試心得與 Offer 情況
  • 總結準備心態

中國互聯網產品校招有多「卷」

所謂的卷,就是集體內耗,產生了惡性競爭。每一年校招,大家都需要比往年準備好更多個或更好的實習經歷、簡歷寫得更好、面得更好,最終卻還是拿到那幾個差不多的 Offer。有人說互聯網產品經理是每年秋招最卷的崗位,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產品經理其實是個低門檻的工作,「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已經成為了中國互聯網的內梗,嘲諷成為產品經理的門檻過低,導致很多產品經理的素質也不好。

以下就用一些數據和現象來說明具體當上中國互聯網產品經理有多大的難度。

就算是學霸,也只有 3% 的人最終能當上產品經理

2022 年中國總共將有 1020 萬的高校學生(就是台灣的大學生和碩博生統稱)畢業,其中如果只算 985、211、一本、研究生與海歸生等學歷較好的人,也有 405 萬人。根據 58 同城對中國大學生的調查,2021 年有 22.35% 的學生想進入互聯網產業,19.31% 的學生想進入產品/運營崗位。如果只看高學歷的人,這個比例應該會更高。我們假設只有這些人能夠競爭排名前 150 的互聯網公司,就可以推算 2022 應屆畢業生要進入互聯網當產品經理有多難。

image
image

所有應徵的人數是 405 萬 X 25% X 20% 等於 20.25 萬人。而已知今年百度招募 300 名產品經理的情況來看,我們假設前 15 名大廠都招一樣人數,接下來 16~50 名的二線大廠或中廠招募 30 名,剩下 100 名中廠或新創招 10 名,那麼所有大家會有意願想投的公司加起來大概就只有 6550 個名額,而且這還是樂觀預估,因為不是所有大廠都跟百度招得一樣多。

那麼互聯網產品經理校招的錄取率就可以如此算出來:6550 / 202500 = 3.34%。如果要進真正的頭部大廠那就更難了,大概就是千分之一的機率。

PS. 我找了很久找不太到實際開出來的職缺究竟有多少,所以這邊就只能用估算的,但反正大家真正會想去的公司應該就也差不多這麼多,所以估算起來應該不至於太離譜。

不斷提前的校招時程:秋招金八銀九、春招金二銀三

中國跟美國一樣求職季都是落在畢業前的一個學期開始,跟台灣五六月畢業前才開始找工作很不一樣。不過有別於美國 10 月才比較如火如荼的展開,中國以往是「金九銀十」,也就是九月是最多職缺開始招聘與最容易拿到 Offer 的時間,十月則是其次。

然而今年不一樣了,求職者們普遍發現今年已經成為了「金八銀九」,多數大廠會在八、九月完成重點人才的面試,十月開始發 Offer,如果是十月才開始面試的,很有可能已經是在競爭「剩餘」的崗位了。雖然我沒有經歷春招,但我想過往的金三銀四,今年也很有可能成為金二銀三。

右側附圖為來自帆軟企業內部的招聘數據,可看見八、九月為投遞高峰期,下圖為來自牛課網的數據,顯示 10 月底已有近 80% 的企業已進入或完成 Offer 環節。

image
image

這一個現象一方面代表求職者很想要「搶佔先機」,趁沒有人投遞的時候先取得曝光與機會,一方面代表企業「求賢若渴」,想要趁其他公司都還沒發 Offer 時就發給候選人難以拒絕的 Offer,藉以搶下人才,如此一來形成了一個循環,最終導致招聘時程不斷提前。

如果再更詳細拆解整個招聘過程,會再分成三個階段:提前批、正式批,以及補錄。

校招時程

季節提前批正式批補錄
秋招

7月

8-10月

11-12月

春招

1月

2-4月

5-6月

通常只有公司特別重視的崗位才會開啟提前批這個投遞管道,例如大部分公司都會開啟研發的提前批,部分的公司會開啟「管理培訓生」或「產品培訓生」的提前批。提前批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是一個額外提供的投遞名額,即使提前批掛掉了,還是可以正常參與正式批,不會被卡名額。大部分秋招提前批都是在 7~8 月之間開啟,少部分甚至 6 月就會開始,所以如果有確定想去的公司,一定要特別關注過去是否有開啟過提前批,有的話一定要提前準備,就算沒有上也是累積經驗。今年的春招已經有公司開啟提前批了,也是比以往更早。

正式批就是上面講的金八銀九和金二銀三,實際上的期間以秋招來說大概是 8~10 月,春招大概是 3~5 月,此處就不再贅述。不過如果你沒有什麼顯赫的學歷與實習經歷,面試經驗又不夠多到累積你的答題框架,經過了提前批與正式批,0 Offer 的情況是很有可能發生的,此時我認為補錄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補錄是企業在發放正式批 Offer 後,勢必會遇到某些候選人最終不接 Offer 的情況,或是某些特定單位的崗位就是比較少人投遞,一直沒有找到好的候選人,此時這些公司就會再整理這些職缺出來重新招聘。此時如果認真準備會有比較大的優勢,原因是因為通常這個時候比較強的候選人都已經找到工作了,而且有缺的崗位本身相對比較少人競爭,那麼對於累積了前面好幾個月的經驗的人而言,相對的競爭力是往上提升的。再加上 HR 在這個階段會期望能夠加速流程,只要能好好準備有可能反而在這個階段就會快速拿到 Offer。

不過補錄跟提前批和正式批不同,通常企業不會特別說自己要補錄,因此必須特別去各大求職社群或招聘網站關注。有的時候單位會直接「定向招聘」,也就是投之前就能直接確認是哪一個部門面試,但有的時候就只是會一直掛著原本開的職缺,建議可以直接去跟求職網站上的 HR 聯繫詢問是否還有名額,以及是否有定向的部門。

內推:逐漸成為形式與獎金管道

內推是企業最重要的招聘方法之一,透過員工的推薦理論上可以做到初步篩選人才,並讓人才的特質趨近於公司現有員工與文化,根據牛客網的調查,有六成的企業會靠內推來獲取簡歷。

由於很多公司會設置內推獎金制度,有內推的求職者確認接下 Offer 入職,內推人就會得到獎金,所以在牛客網上往往會看到一推內推貼文,甚至內推人會需要建群組來管理所有他們內推的求職者。

一方面來說,內推確實能夠確保求職者進入流程的機會,但反過來說,當內推已經成為常態,刷掉的就只是那些不夠認真找內推人的求職者。根據帆軟公布的內部招聘數據,一半的人是透過內推,一半的人透過其他管道主動投遞,可見求職者的競爭力並不會因為有人協助內推而有大幅提升。

image

以產品經理和開發的內推來說,絕大部分是只能協助通過履歷篩選關,而履歷篩選後大部分都是筆試,所以筆試還是需要好好準備。但如果是設計師研究員,很多是不用筆試的,可能就可以直接進入面試,但相對內推通過率可能也會降低。

群面:永遠比不過的頭銜與強勢

群面是許多中大型公司常見的面試方法,約莫 10 位候選人會需要在 30 分鐘內一起解決一個產品問題,通過率大約是每場 1~2 位,算是筆試後刷人最兇的一關。

跟你競爭的人都是卷上來的,自我介紹的時候每個人都一堆厲害的大廠實習,得過各種聽起來很炫炮的省級、國家級競賽,當過很多社團的 leader。其實台灣也有很多這種刷 title 的「以利」,大部分實際交流過就知道實力不怎樣,可是這些 title 在求職時依舊有用的原因是因為短時間內能夠認識一個人的方式就是這些標籤,而一場群面一個人能夠說話的時間,平均只有 3 分鐘。

除了頭銜以外,很多人會在群面中「跳 Leader」,這是在群面裡最兩面刃的角色,因為只要帶的好是一定會進下一關的,但如果帶不好,可能就會全軍覆沒,或是讓把討論拉回來、把總結做好的人進入下一關。這種看似吃力不討好的角色卻往往有許多人爭著要,同樣是因為 Leader 是一定可以說到話的人,而如果不是 Leader,在討論中又想得不夠快,有的人可能整場都沒有說到話,那就一定不可能晉級了。

不過如果實力真的太差,群面中的感受就會很明顯。我在面百度的群面時,大家的市場定位、用戶需求以及產品方案的前後邏輯前後接不上,30 分鐘想做面向全用戶的產品規模而非聚焦在特定用戶類型,但每個人都想在短短的時間內曝光和貢獻,只能不斷搶話或接話,最後導致產品方案非常發散,結果負責報告的人又完全照著記錄一字一句唸,當場我以為會整組滅掉。

在群面的典型通過者大概就是 Leader 和能夠把 100 分報告總結成 120 分的人,好在這場群面我主要的貢獻就是在適當的時候把邏輯拉回來,和點出總結報告應該怎麼改善,最後順利過關了。

我所遇到的挑戰

上面這些寫起來好像很完整,但其實也是我一路摸索來的。由於我在七月時還在嘗試找台灣的產品經理實習生職位,我沒有意識到今年八月就開始正式批,當然也沒有趕上提前批。雖然如此,因為我本來就花了蠻多時間在履歷上,我請別人幫我改了一個版本後,就已經差不多可以投遞。履歷的寫法我之後可能可以再另外寫一篇文詳細解說,想知道我的履歷寫法可以先去我的 About 頁面(中文版)或 LinkedIn 看(英文版)。

而在整個秋招我遇到的第一個,也是最大的挑戰,是我想都沒想過的:筆試題。

筆試:早就遺忘的數學與比考資優班還難的邏輯規律題

我從八月開始就開始練習筆試題,到九月開始大量刷題,一直到十月雖然比較穩定,但其實偶爾還是會很沒有把握。而這個準備時間軸完全是不正確的。

image

給大家看看我的整個求職漏斗,我把投遞跟筆試放在一起,因為基本上有投就會有筆試,我沒有特別去算有哪些是真的有筆試的。可以看到最終進到面試的只有全部投遞的 16.4%,主要應該就是我的筆試前期都考得太爛了,在良好的準備狀況下應該要比這個好很多。

想要考好產品經理的筆試,先問問自己國中數學還記得多少,再問問自己的邏輯夠不夠好,甚至,還可以趁此機會測試自己的文字理解能力是否優良。以下附上幾個範例題目,還沒有涵蓋全部題型但都是今年的考題(先聲明是網路上找的不是我截的),先不要看解答,看看自己多快能夠解完,如果你一題沒有在一分鐘內解出來就代表太慢了,況且這些都還算是中間偏簡單的題目。

數學題(三題)
邏輯規律題(三題)
語文能力題(兩題)

數學題本身多數不是真的很難,而是因為太久沒算所以解題速度很慢,但是我已考過國小國中高中資優班加部分頂尖台灣企業智力測驗的身份保證,大部分公司考的邏輯規律題比台灣你在就學與求職過程中能做到的所有智力測驗都還難。我一開始就是覺得這有啥難的,連準備都沒準備,結果直接被迎頭痛擊。

所以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認為應該要六月就開始準備秋招的筆試,每天寫個 5~10 題即可,這樣到八月就差不多可以比較專心準備研究各個公司與產業,對於開放性的題目與面試會很有幫助。

而所謂的產品分析題與產品設計題,只要有了自己的答題框架以及平時多多吸收中國互聯網的產業新聞,針對特定公司的研究到筆試前幾天再去煩惱即可。所謂的答題框架基本上都可以由三個核心要素架構出來:場景(Scenario) → 用戶(Persona) → 需求(Needs)。這點我之後會再另開一篇文章詳細解說,只要能夠掌握這個拆解框架,基本上在筆試、群面、個人面試遇到這類問題都能夠輕鬆解決。

產業熟悉度:考了騰訊筆試但我連騰訊的智能車做怎樣都不知

騰訊產培生的筆試是我第一個考的筆試,但毫無懸念的掛了。在這之前我當然也練習過他們過去的考題,了解微信生態可以怎麼經營,以及了解過他們有哪些事業部。然而當我看到筆試題請我設計一個智能車功能的時候我才發現我還了解的不夠多,甚至沒有抓準今年整個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方向。

怎麼在產品整合 AI 能力是今年非常常見的考題,而新能源車與智能車則是今年許多互聯網大廠都想要參與的新賽道,如果能抓到這些產業趨勢,就更容易能夠猜到考試方向,並且提前一部進行研究與準備。

還有另外一個產業的發展值得特別關注,那就是電商。整個中國互聯網產業就是由阿里巴巴的電商業務所帶起來的,除了延伸發展出許多新的業務,也是很多產品類別最重要的變現模式之一。例如抖音、小紅書、知乎等等以內容為主的產品,除了廣告以外也不斷在電商上嘗試做變現。

Product Sense: 秋招開始,我才發現自己很弱

Product Sense 產品感就是你能夠綜合性的分析一個產品的好壞或優劣勢,這在產品經理的筆試或面試都非常容易被問。某種程度上,你對產業的熟悉度也會影響你在分析上的細緻程度,因此我在分析中國的 App 的時候就遭遇了蠻大的挑戰。

包含我被問過小紅書做電商如何?比較一下中國與台灣的電商各自有什麼優缺點?基本上都需要對中國電商產業有較完整與深入的理解,才比較容易回覆這一題。然而說實話我就是對電商沒興趣,整個秋招幾乎沒有準備電商相關知識,所以這兩題我都達的不是很好。

不過如果回到根本,先不討論特定公司或產品,對於一個產品類型該有怎樣的評估優缺點的方式,建議還是能夠熟悉並準備一下自己的答題框架。產品分成很多類別:用戶產品、社區產品、效率產品、數據產品、策略產品、商業產品、社交產品......。最好能夠每一種產品都知道常見的核心功能模塊是什麼,現有頭部產品的優缺點是什麼,常見產品與運營玩法有哪些。

Offer:永遠做好被鴿的心理準備

最後,即使面試全部都通過了,也不要鬆懈下來,因為除非真的看到 Offer 並簽約,不然一切都還是有變數。我通過所有面試的有三間公司:老虎國際、MetaApp、藍湖,其中只有藍湖真的發了 Offer。我在通過老虎全部面試後一度有點鬆懈,但後來想想不對才繼續申請與面試,也還好有繼續不然大概就會落入 0 Offer 的困境。

面試心得與 Offer 情況

以下分享這幾間的面試流程與心得,以及最終 Offer 的情況。

老虎國際(老虎證券) — 意向掛

老虎、雪球、富途牛牛是中國三間主要的互聯網券商,也就是他們不隸屬於中國的傳統金融公司,而是獨立用互聯網產業的方式去發展證券業務,我認為可以視為中國的 Robinhood。如果要買美股的話,主要也都是用這些 App,所以在中國的股民心中佔有一定的心智。

💡
老虎國際JD|2022届校招-产品经理

職位描述/要求

【你要做的】

1. 负责用户调研、需求收集及需求分析工作,并推动方案落地

2. 负责APP客户端用户体验类工作,结合用户角度,提出优化类交互方案

3. 独立负责用户体验数据分析,并产出评估结论

4. 关注行业发展趋势,收集最新发展动态及竞品相关情况

【你要具备的】

1.对互联网和金融产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2.有投资经验者优先,对投资交易有极强的兴趣再优先

3.求知欲和学习能力强,适应新环境,吃苦耐劳

4.责任心强,有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image

老虎的面試總共有三輪,沒有 HR 面。第一輪是業務 PM 面,第二輪和第三輪是業務 Leader 面。比較特別的是我在第二輪遇到了來自台灣的 Leader,第一輪的業務 PM 就是這位台灣 Leader 帶的,所以過程整體氛圍都算親切與輕鬆。

這是我第一間走完全部面試流程的公司,也與 HR 簡單聊過了薪資期望,然而最後我並沒有獲得 Offer。在與 HR 確認之後,得知是因為通過面試的人數大於實際的 headcount,在綜合排序之後並沒有發到我。

依據一些群組訊息和網路上所查到的資訊,今年老虎是本碩同薪,並不因為是碩士就有比較好的薪水,然後其 PM 崗位的底薪落在 19~22k 人民幣,多數能拿 14 個月,公積金 12%,除此之外並沒有任何補助了。老虎比較吸引人的地方是他們比較不加班,就是正常 1075。

MetaApp — 被轉介+意向掛

MetaApp 原本是做遊戲應用商城的遊戲公司,經過了數次 Pivot 後,目前走在元宇宙的賽道上,在今年的 C 輪募資拿到了中國境內此賽道最高的 1 億美金融資額,成為了中國的元宇宙獨角獸。詳細介紹可看以下文章。

目前此公司正在打造一個叫做 MetaWorld 的遊戲編輯器,要讓中小型的遊戲開發商能夠使用這個編輯器開發遊戲,並且上架到他們的遊戲商城中。應用遊戲商城自有的推薦技術,讓開發商的遊戲獲利提升,玩家也能玩到更多自己喜歡玩的遊戲。簡單講就是中國的 Roblox。

一開始我面試的是編輯器的產品經理,還花了很多時間搞懂這到底是什麼東西。與我面試的面試官也是我少數印象深刻的,因為他基本上沒有問太多簡歷上的問題,而是先花了一些時間與我分享他們為什麼要做這個編輯器,然後依據遊戲編輯器這個產品問了他認為應徵者應該要能夠回答的問題。例如你認為「遊戲」要有什麼元素才能被稱為遊戲?今天點一個按鈕釋放一個招式,這中間前後端做了哪些溝通?你認為要做一款成功的開發者社區應該要有什麼元素?等等。在問完基本的問題後,接著就是請我提出我的問題,並且再從我的問題去延伸其他問題。

💡
MetaApp JD|初级编辑器产品经理

职位描述

1、负责在产品经理的指导下,针对游戏编辑器功能进行功能调研,并分析总结出功能设计方向;

2、参与编辑器功能的设计讨论,并进行编辑器功能的产品文档编写,处理功能细节的设计;

3、跟进编辑器功能的研发,协助程序解决研发中的问题,并进行功能验收;

4、负责整理美术需求,与美术进行对接,并验收美术资源;

5、负责资源的日程配置与维护。

职位要求

1、211、985应届毕业生优先,本科以上学历;

2、了解市面上的主流网络游戏,有多款网络游戏的长时间游玩经历;

3、熟练使用Word、Excel等办公软件;

4、具备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5、性格开朗,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

💡
MetaApp JD|B端產品經理

职位描述

1、负责内容进销存、运营、营销、CRM、自动化测试等的中后台建设;

2、负责整合梳理业务后台,抽象中台模块,由业务后台转向业务中台;

3、了解各业务流程,梳理并解决各业务部门的痛点问题,推动中台产品建设,提升人效;

4、关注行业领先的中台解决方案,并能应用于实践。

职位要求

1、211、985应届毕业生优先,本科以上学历;

2、良好的结构化思维和抽象思维,可基于复杂的业务场景进行产品抽象和设计;

3、强烈的责任心和出色的沟通、协调能力,可以推动多方资源完成目标;

4、有产品 owner 意识和创新意识,自驱力强,结果导向;

5、抗压性强,负责过独立后台模块0-1开发闭环优先;

不過因為我對這個產品類型還是太不熟悉了,結果即使面評很好,我還是被建議轉去面試其他的產品崗位。當時可以選的包含中台產品、增長產品與用戶運營三個崗位,考慮我的優勢與發展性後,我選擇的是中台產品。MetaApp 總共會有業務 PM 面、業務 Leader 面,以及 Co-Founder 面。在過程中業務 Leader 考了非常多數據產品相關的問題,但最印象深刻的是他考了我秋招中唯一一次遇到的 A/B 測試題,讓我之前上的 A/B 測試課程有了一些功用。此外他也針對 Productlife 遇到的一些困境給予了一些回饋,除了讓我重新思考產品規劃,也讓我對於未來該怎麼經營有了新的想法。

整個面試過程中無論是面試官的回饋或是 HR 回應的速度,其實都非常令人滿意,我也自認應該能夠拿到還過得去的 Offer。但沒想到在通過所有面試以及初步談薪後,原本說兩天內發的 Offer 卻讓我等了一週,這讓我覺得非常怪。

剛好我在這週接到了藍湖的 Offer,由於有了一個底,也就直接用答覆其他 Offer 的死線為由去問了對接的 HR,每想到 HR 說因為沒辦法立即到崗,履歷還在審批,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下來。

image
image

因為 Offer 沒有下來,我也不知道最終的數字是多少,在 BOSS 上我的崗位的薪資範圍是 16~25k,MetaApp 的月薪多數是可以給到 16 個月,補助的部分每月會有 1.5k 的房補。五險一金的部分,公積金 12% 但基數好像比較低,這也會影響到往後可以提領的錢。MetaApp 比較可怕的地方就是加班嚴重,新產品的團隊例如 MetaWorld 與中台,10 點上班但蠻常都要加班到 11 點甚至更晚,而且會需要大小周。

藍湖 — offer get

藍湖的介紹前面在開頭已經打得差不多了,這邊我再附上一篇 VC 視角的藍湖。

我藍湖其實早在 9 月就投了一次,但卻是無聲卡。11 月中我在 BOSS 上看到一樣的職缺被貼出來,趕緊私訊 HR 問狀況,結果確認掉進池子裡。不過 HR 人很好,看了履歷後就把我撈起來,約了第一次面試。藍湖總共有 4 面:業務 PM 面、Co-founder/業務Leader 面、HR 面、CEO 面。

image
image

過往的經驗告訴我,可以多多嘗試主動去接觸招聘方,無論是 HR 或是用人主管,透過真誠的 Cold mail 說不定能比直接投遞更為有效,而我這次唯一的 Offer 也是透過這種方式來的,也再次印證這樣的方式很值得嘗試。

💡
藍湖JD|【校招】产品经理

职位描述

1. 负责蓝湖相关的产品设计,深度参与产品需求调研、用户交流、行业观察等环节; 2. 持续关注用户反馈及体验,基于数据和反馈,打磨产品细节; 3. 协调并推动产品技术团队共同努力围绕产品路线图,打造最佳用户体验; 4. 持续探索产品边界,提升产品价值。

职位要求

1. 熟悉产品经理的工作流程; 2.具备良好的用户体验意识; 3.具备较强的数据驱动产品的意识,重视多维度的数据体系建设; 4.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产品思维,能将思路清晰阐述并推动落地; 5.良好的自驱力和工作习惯。

一面就是跟我未來主要對接的上司 PM 面試。這次面試是我整個秋招面最久的一次,原本預期面 1 個小時最後面了 1.5 小時,主要是在反問和介紹藍湖整體產品發展方向的環節聊了非常久,因為我有比較多相關經驗就交流了比較多,特別有印象的點就是當我提到我有用過很多數據分析工具例如 Hotjar、GA、Amplitude 的時候,面試官眼睛都亮了起來,因為這跟我們未來要做的產品息息相關。隔天對接的 HR 私訊跟我說面試官寫了一長串正面的面評,也趕緊約了下一場面試。

二面就是跟 Co-founder 面試,他同時負責了很多的產品。在這個面試中比較了很多不同的 SaaS 協作產品例如 Figjam 與 Miro,Sketch 與 Figma,讓我覺得平時對於這些產品的思考終於有了發揮之地。但印象深刻的問題卻是關於個人的思考:「你覺得你跟其他人不一樣的原因是什麼?」我想了一下最終說的是「不怕失敗」。面完,Co-founder 對我說加入前可以先想一下產品的優勢與風險,當下聽到就覺得應該算是很正向的面評吧。

最後的 CEO 面我也被問到一個個人思考的問題「你最近一次覺得自己產生質變的時刻是什麼?」,我提到了 2019 年我在掙扎要先工作還是繼續唸書的時刻,學校的老師讓我理解了「擁有選擇權」是優秀的人的能力,往後我就因此比較少陷入兩難的決定,而是更相信自己,做更多事情讓自己能夠掌握更多的選擇權。

藍湖所處的賽道算是整個校招中我最熟悉的一個(產品團隊協作 SaaS),同時也是自己最有興趣加入的公司之一,所以能夠加入他們真的既興奮又開心。我和初面的面試官有互加微信,初面後他也繼續與我交流了很多產業的觀察,在 Offer Call 當天早上又跟我聊了一個小時的電話(希望能說服我加入藍湖),跟我分享她的產品經理成長經歷,以及當初為什麼選擇加入藍湖。我後來也得知這個產品只有一個校招 PM 的 HC,而我是綜合排序第一的候選人。

這幾輪面試下來,有種新發展與過往累積的能力,竟然就這麼契合起來了的驚奇感。面試完當週 HR 就直接發了我 Offer,我也獲得了比我預期中還要好的總包。談完 Offer 當晚心情非常複雜,一方面覺得求職就真的是在找適合的彼此,因為找到了而感到開心,但沒想到就真的也只有這麼一間認可我的價值,因此也有點感傷。

藍湖一開始開的 JD 薪資範圍落在 15~25k,月薪普遍能給到 14 薪。後來我在 OfferShow 上看到兩個開到 25k 的,但我現在知道其實還有可能可以再更高。其餘福利的部分則沒有太多,公積金 12%。

總結:提前準備,讓自己更到位

台灣人去中國當產品經理的求職心得文章並不多,我這篇就是希望盡可能把整個秋招肅殺的氣氛還原出來,就是因為我認為這不是一個好走的路,而想要走得順就不要像我一樣幾乎都是臨時東補西補。所有的環節都一定要提前準備,對自己的敵人尊敬,同時也要對自己有信心。我認為在台灣實習確實有先天上的一些缺點,但這些經驗好好總結沉澱後,對應徵秋招來說是絕對足夠的。所以台灣人不用太沒有自信,相信有決心的人一定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