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一篇關於我到中國工作的動機後,這篇我要來聊聊在秋招過程中所累積的一些觀察與心得。這篇會涵蓋到非常多的議題,但主要會專注在強調一定要做足準備,才不會變成千萬求職者中的炮灰,希望能幫助求職者建立正確的準備心態,準備方法的部分就視情況之後會再寫其他文章補足。
如果你不認識我,我先在此簡單自我介紹。我是一名產品經理、產品設計師、社群負責人,同時也是一名內容創作者。從 2017 年起開始學習 UX,2018 年找到了第一份 UX 實習,2019 年經營 UX/UI 新手村 — 全台最大的 UX/UI 新手學習社群,曾經想成為一位讚讚 UX 設計師或研究員,但從 2020 年卻開始嘗試轉做產品經理。
在 2022 應屆畢業生的校園招聘,我最終接下了藍湖(Lanhu)的產品經理 Offer。藍湖是專注於提升數位產品團隊的協同合作體驗,提供線上協同設計工具、設計標注工具,以及文件編輯與管理工具。在中國,藍湖從創立以來一直是產品驅動增長(Product-led Growth,PLG)SaaS 的標竿,而他們在 2021 年 10 月完成了 C+ 輪融資,成功晉身為獨角獸新創。由於我平時生活中使用了大量的效率與設計 SaaS 工具,平時也非常關注這個領域賽道的產品資訊,所以雖然這是我唯一的 Offer,但也是我心中最想拿到的 Offer 之一。
本篇文章會涵蓋的內容包含:
- 中國互聯網產品校招有多「卷」
- 職位競爭程度分析
- 校招時程
- 對手是誰
- 我遇到的挑戰
- 面試心得與 Offer 情況
- 總結準備心態
中國互聯網產品校招有多「卷」
所謂的卷,就是集體內耗,產生了惡性競爭。每一年校招,大家都需要比往年準備好更多個或更好的實習經歷、簡歷寫得更好、面得更好,最終卻還是拿到那幾個差不多的 Offer。有人說互聯網產品經理是每年秋招最卷的崗位,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產品經理其實是個低門檻的工作,「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已經成為了中國互聯網的內梗,嘲諷成為產品經理的門檻過低,導致很多產品經理的素質也不好。
以下就用一些數據和現象來說明具體當上中國互聯網產品經理有多大的難度。
就算是學霸,也只有 3% 的人最終能當上產品經理
2022 年中國總共將有 1020 萬的高校學生(就是台灣的大學生和碩博生統稱)畢業,其中如果只算 985、211、一本、研究生與海歸生等學歷較好的人,也有 405 萬人。根據 58 同城對中國大學生的調查,2021 年有 22.35% 的學生想進入互聯網產業,19.31% 的學生想進入產品/運營崗位。如果只看高學歷的人,這個比例應該會更高。我們假設只有這些人能夠競爭排名前 150 的互聯網公司,就可以推算 2022 應屆畢業生要進入互聯網當產品經理有多難。
所有應徵的人數是 405 萬 X 25% X 20% 等於 20.25 萬人。而已知今年百度招募 300 名產品經理的情況來看,我們假設前 15 名大廠都招一樣人數,接下來 16~50 名的二線大廠或中廠招募 30 名,剩下 100 名中廠或新創招 10 名,那麼所有大家會有意願想投的公司加起來大概就只有 6550 個名額,而且這還是樂觀預估,因為不是所有大廠都跟百度招得一樣多。
那麼互聯網產品經理校招的錄取率就可以如此算出來:6550 / 202500 = 3.34%。如果要進真正的頭部大廠那就更難了,大概就是千分之一的機率。
PS. 我找了很久找不太到實際開出來的職缺究竟有多少,所以這邊就只能用估算的,但反正大家真正會想去的公司應該就也差不多這麼多,所以估算起來應該不至於太離譜。
不斷提前的校招時程:秋招金八銀九、春招金二銀三
中國跟美國一樣求職季都是落在畢業前的一個學期開始,跟台灣五六月畢業前才開始找工作很不一樣。不過有別於美國 10 月才比較如火如荼的展開,中國以往是「金九銀十」,也就是九月是最多職缺開始招聘與最容易拿到 Offer 的時間,十月則是其次。
然而今年不一樣了,求職者們普遍發現今年已經成為了「金八銀九」,多數大廠會在八、九月完成重點人才的面試,十月開始發 Offer,如果是十月才開始面試的,很有可能已經是在競爭「剩餘」的崗位了。雖然我沒有經歷春招,但我想過往的金三銀四,今年也很有可能成為金二銀三。
右側附圖為來自帆軟企業內部的招聘數據,可看見八、九月為投遞高峰期,下圖為來自牛課網的數據,顯示 10 月底已有近 80% 的企業已進入或完成 Offer 環節。
這一個現象一方面代表求職者很想要「搶佔先機」,趁沒有人投遞的時候先取得曝光與機會,一方面代表企業「求賢若渴」,想要趁其他公司都還沒發 Offer 時就發給候選人難以拒絕的 Offer,藉以搶下人才,如此一來形成了一個循環,最終導致招聘時程不斷提前。
如果再更詳細拆解整個招聘過程,會再分成三個階段:提前批、正式批,以及補錄。
通常只有公司特別重視的崗位才會開啟提前批這個投遞管道,例如大部分公司都會開啟研發的提前批,部分的公司會開啟「管理培訓生」或「產品培訓生」的提前批。提前批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是一個額外提供的投遞名額,即使提前批掛掉了,還是可以正常參與正式批,不會被卡名額。大部分秋招提前批都是在 7~8 月之間開啟,少部分甚至 6 月就會開始,所以如果有確定想去的公司,一定要特別關注過去是否有開啟過提前批,有的話一定要提前準備,就算沒有上也是累積經驗。今年的春招已經有公司開啟提前批了,也是比以往更早。
正式批就是上面講的金八銀九和金二銀三,實際上的期間以秋招來說大概是 8~10 月,春招大概是 3~5 月,此處就不再贅述。不過如果你沒有什麼顯赫的學歷與實習經歷,面試經驗又不夠多到累積你的答題框架,經過了提前批與正式批,0 Offer 的情況是很有可能發生的,此時我認為補錄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補錄是企業在發放正式批 Offer 後,勢必會遇到某些候選人最終不接 Offer 的情況,或是某些特定單位的崗位就是比較少人投遞,一直沒有找到好的候選人,此時這些公司就會再整理這些職缺出來重新招聘。此時如果認真準備會有比較大的優勢,原因是因為通常這個時候比較強的候選人都已經找到工作了,而且有缺的崗位本身相對比較少人競爭,那麼對於累積了前面好幾個月的經驗的人而言,相對的競爭力是往上提升的。再加上 HR 在這個階段會期望能夠加速流程,只要能好好準備有可能反而在這個階段就會快速拿到 Offer。
不過補錄跟提前批和正式批不同,通常企業不會特別說自己要補錄,因此必須特別去各大求職社群或招聘網站關注。有的時候單位會直接「定向招聘」,也就是投之前就能直接確認是哪一個部門面試,但有的時候就只是會一直掛著原本開的職缺,建議可以直接去跟求職網站上的 HR 聯繫詢問是否還有名額,以及是否有定向的部門。
內推:逐漸成為形式與獎金管道
內推是企業最重要的招聘方法之一,透過員工的推薦理論上可以做到初步篩選人才,並讓人才的特質趨近於公司現有員工與文化,根據牛客網的調查,有六成的企業會靠內推來獲取簡歷。
由於很多公司會設置內推獎金制度,有內推的求職者確認接下 Offer 入職,內推人就會得到獎金,所以在牛客網上往往會看到一推內推貼文,甚至內推人會需要建群組來管理所有他們內推的求職者。
一方面來說,內推確實能夠確保求職者進入流程的機會,但反過來說,當內推已經成為常態,刷掉的就只是那些不夠認真找內推人的求職者。根據帆軟公布的內部招聘數據,一半的人是透過內推,一半的人透過其他管道主動投遞,可見求職者的競爭力並不會因為有人協助內推而有大幅提升。
以產品經理和開發的內推來說,絕大部分是只能協助通過履歷篩選關,而履歷篩選後大部分都是筆試,所以筆試還是需要好好準備。但如果是設計師研究員,很多是不用筆試的,可能就可以直接進入面試,但相對內推通過率可能也會降低。
群面:永遠比不過的頭銜與強勢
群面是許多中大型公司常見的面試方法,約莫 10 位候選人會需要在 30 分鐘內一起解決一個產品問題,通過率大約是每場 1~2 位,算是筆試後刷人最兇的一關。
跟你競爭的人都是卷上來的,自我介紹的時候每個人都一堆厲害的大廠實習,得過各種聽起來很炫炮的省級、國家級競賽,當過很多社團的 leader。其實台灣也有很多這種刷 title 的「以利」,大部分實際交流過就知道實力不怎樣,可是這些 title 在求職時依舊有用的原因是因為短時間內能夠認識一個人的方式就是這些標籤,而一場群面一個人能夠說話的時間,平均只有 3 分鐘。
除了頭銜以外,很多人會在群面中「跳 Leader」,這是在群面裡最兩面刃的角色,因為只要帶的好是一定會進下一關的,但如果帶不好,可能就會全軍覆沒,或是讓把討論拉回來、把總結做好的人進入下一關。這種看似吃力不討好的角色卻往往有許多人爭著要,同樣是因為 Leader 是一定可以說到話的人,而如果不是 Leader,在討論中又想得不夠快,有的人可能整場都沒有說到話,那就一定不可能晉級了。
不過如果實力真的太差,群面中的感受就會很明顯。我在面百度的群面時,大家的市場定位、用戶需求以及產品方案的前後邏輯前後接不上,30 分鐘想做面向全用戶的產品規模而非聚焦在特定用戶類型,但每個人都想在短短的時間內曝光和貢獻,只能不斷搶話或接話,最後導致產品方案非常發散,結果負責報告的人又完全照著記錄一字一句唸,當場我以為會整組滅掉。
在群面的典型通過者大概就是 Leader 和能夠把 100 分報告總結成 120 分的人,好在這場群面我主要的貢獻就是在適當的時候把邏輯拉回來,和點出總結報告應該怎麼改善,最後順利過關了。
我所遇到的挑戰
上面這些寫起來好像很完整,但其實也是我一路摸索來的。由於我在七月時還在嘗試找台灣的產品經理實習生職位,我沒有意識到今年八月就開始正式批,當然也沒有趕上提前批。雖然如此,因為我本來就花了蠻多時間在履歷上,我請別人幫我改了一個版本後,就已經差不多可以投遞。履歷的寫法我之後可能可以再另外寫一篇文詳細解說,想知道我的履歷寫法可以先去我的 About 頁面(中文版)或 LinkedIn 看(英文版)。
而在整個秋招我遇到的第一個,也是最大的挑戰,是我想都沒想過的:筆試題。
筆試:早就遺忘的數學與比考資優班還難的邏輯規律題
我從八月開始就開始練習筆試題,到九月開始大量刷題,一直到十月雖然比較穩定,但其實偶爾還是會很沒有把握。而這個準備時間軸完全是不正確的。
給大家看看我的整個求職漏斗,我把投遞跟筆試放在一起,因為基本上有投就會有筆試,我沒有特別去算有哪些是真的有筆試的。可以看到最終進到面試的只有全部投遞的 16.4%,主要應該就是我的筆試前期都考得太爛了,在良好的準備狀況下應該要比這個好很多。
想要考好產品經理的筆試,先問問自己國中數學還記得多少,再問問自己的邏輯夠不夠好,甚至,還可以趁此機會測試自己的文字理解能力是否優良。以下附上幾個範例題目,還沒有涵蓋全部題型但都是今年的考題(先聲明是網路上找的不是我截的),先不要看解答,看看自己多快能夠解完,如果你一題沒有在一分鐘內解出來就代表太慢了,況且這些都還算是中間偏簡單的題目。
數學題本身多數不是真的很難,而是因為太久沒算所以解題速度很慢,但是我已考過國小國中高中資優班加部分頂尖台灣企業智力測驗的身份保證,大部分公司考的邏輯規律題比台灣你在就學與求職過程中能做到的所有智力測驗都還難。我一開始就是覺得這有啥難的,連準備都沒準備,結果直接被迎頭痛擊。
所以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認為應該要六月就開始準備秋招的筆試,每天寫個 5~10 題即可,這樣到八月就差不多可以比較專心準備研究各個公司與產業,對於開放性的題目與面試會很有幫助。
而所謂的產品分析題與產品設計題,只要有了自己的答題框架以及平時多多吸收中國互聯網的產業新聞,針對特定公司的研究到筆試前幾天再去煩惱即可。所謂的答題框架基本上都可以由三個核心要素架構出來:場景(Scenario) → 用戶(Persona) → 需求(Needs)。這點我之後會再另開一篇文章詳細解說,只要能夠掌握這個拆解框架,基本上在筆試、群面、個人面試遇到這類問題都能夠輕鬆解決。
產業熟悉度:考了騰訊筆試但我連騰訊的智能車做怎樣都不知
騰訊產培生的筆試是我第一個考的筆試,但毫無懸念的掛了。在這之前我當然也練習過他們過去的考題,了解微信生態可以怎麼經營,以及了解過他們有哪些事業部。然而當我看到筆試題請我設計一個智能車功能的時候我才發現我還了解的不夠多,甚至沒有抓準今年整個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方向。
怎麼在產品整合 AI 能力是今年非常常見的考題,而新能源車與智能車則是今年許多互聯網大廠都想要參與的新賽道,如果能抓到這些產業趨勢,就更容易能夠猜到考試方向,並且提前一部進行研究與準備。
還有另外一個產業的發展值得特別關注,那就是電商。整個中國互聯網產業就是由阿里巴巴的電商業務所帶起來的,除了延伸發展出許多新的業務,也是很多產品類別最重要的變現模式之一。例如抖音、小紅書、知乎等等以內容為主的產品,除了廣告以外也不斷在電商上嘗試做變現。
Product Sense: 秋招開始,我才發現自己很弱
Product Sense 產品感就是你能夠綜合性的分析一個產品的好壞或優劣勢,這在產品經理的筆試或面試都非常容易被問。某種程度上,你對產業的熟悉度也會影響你在分析上的細緻程度,因此我在分析中國的 App 的時候就遭遇了蠻大的挑戰。
包含我被問過小紅書做電商如何?比較一下中國與台灣的電商各自有什麼優缺點?基本上都需要對中國電商產業有較完整與深入的理解,才比較容易回覆這一題。然而說實話我就是對電商沒興趣,整個秋招幾乎沒有準備電商相關知識,所以這兩題我都達的不是很好。
不過如果回到根本,先不討論特定公司或產品,對於一個產品類型該有怎樣的評估優缺點的方式,建議還是能夠熟悉並準備一下自己的答題框架。產品分成很多類別:用戶產品、社區產品、效率產品、數據產品、策略產品、商業產品、社交產品......。最好能夠每一種產品都知道常見的核心功能模塊是什麼,現有頭部產品的優缺點是什麼,常見產品與運營玩法有哪些。
Offer:永遠做好被鴿的心理準備
最後,即使面試全部都通過了,也不要鬆懈下來,因為除非真的看到 Offer 並簽約,不然一切都還是有變數。我通過所有面試的有三間公司:老虎國際、MetaApp、藍湖,其中只有藍湖真的發了 Offer。我在通過老虎全部面試後一度有點鬆懈,但後來想想不對才繼續申請與面試,也還好有繼續不然大概就會落入 0 Offer 的困境。
面試心得與 Offer 情況
以下分享這幾間的面試流程與心得,以及最終 Offer 的情況。
老虎國際(老虎證券) — 意向掛
老虎、雪球、富途牛牛是中國三間主要的互聯網券商,也就是他們不隸屬於中國的傳統金融公司,而是獨立用互聯網產業的方式去發展證券業務,我認為可以視為中國的 Robinhood。如果要買美股的話,主要也都是用這些 App,所以在中國的股民心中佔有一定的心智。
MetaApp — 被轉介+意向掛
MetaApp 原本是做遊戲應用商城的遊戲公司,經過了數次 Pivot 後,目前走在元宇宙的賽道上,在今年的 C 輪募資拿到了中國境內此賽道最高的 1 億美金融資額,成為了中國的元宇宙獨角獸。詳細介紹可看以下文章。